30岁的人生自传小结

作者
  • avatar
    姓名
    Syoka
    Twitter
发布于

拾年

从刚出校园的职场小白,到如今已进入中年人序列的我来说,想对自己过去10年做一个简单小结。

先简单做下自我介绍吧,我是 Syoka ,毕业于国内双非普通本科,算成都半个本地人吧。虽说是本地人,但并不属于家里很多拆迁土地的原土著,而是很小的时候,从达州那边搬迁过来的。所以经济情况算是很一般的大众人。

高考失利

我的高考是2012年,当时正逢说是要高考改革的一年,如果当年没考好,想复读,那么对比下一届来说会有不少劣势。当时想报考电子科技大学,奈何学习上的觉悟确实不高,对未来没有什么特别想法,最终分数线仅高出二本10几分,如果要想上二本就得出省。我当时选择的是重庆工商大学和吉首大学,奈何那年的录取分数线,我确实没够着,外加从小身体不好,又不想复读,最终选择了省内的第一志愿(民办三本)。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人生分流的第一个岔口,这种自我学习觉悟还是来得太晚了,学生时代还是蛮遗憾的。

大学专业选型

相信和绝大部分的高考学生而言,在填报专业的时候是迷茫的,因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没有什么特殊偏好,对于未来想从事什么样子的工作也毫无概念。当时身边也有那种帮人选学校和专业的人,帮选一次的费用是2000块。不过我最终基于家里亲朋好友的建议,选择了当时看起来还不错的通信专业。这个选择的背景是因为当时国家正在大力发展LTE 4G网络技术,当时觉得这一块毕业后有很大的就业空间,但是现实却是毕业后,从事这个行业的同学不超过5%。

我也分析过这个现象,首先是我周边环境的信息渠道较为单一,父母初中文化,国企工人阶级,身边所接触到的人也都是厂里的工人,对于生物医疗,计算机科学,化工,通信,微电子这些行业完全没有概念,很容易人云亦云。因为这里就存在了信息鸿沟,从而衍生出了帮人选学校选专业的咨询业务。包含后面火的张雪峰老师,吃的就是这一口信息差。其次就是对于适应应试教育的我来说,没有自我意识,对于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没有概念,也没有特别的偏科,就是普通的凡人。因此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十分被动,只能选择听从其他人的建议。

现在想想,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自主探索,学习,思考,决策能力。一味刷题,机械式背概念,按部就班所考出的高分只能训练出一个麻木的机器人,而这样的“伪”机器人肯定是无法跟上AI时代的步伐。

正如当前的AI一样,AI实际上在不断拉大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如果一个人妄想通过AI来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自己当甩手掌柜,首先你的思维方式将逐渐形成单一路径依赖,必然带来脑力退化。学习是你大脑不断体验,训练迭代的过程,你需要的不是deepseek,而是seekdeeper。

这也形成了我未来的育儿观念:从小多接触,多实践,多思考。

顺带一提,我们那时最火的专业是土木工程,那时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出来干这个的都很吃香。至于后来的土木工程是什么样子,相比大家的体感会更强。

大学生活

大学整个过程比较颓废,大一还参加了一些社团,从大二到大三为止,基本就是上课,刷剧,睡觉,打游戏。都说没有挂过科的大学是一个不完整的大学,很幸运,大一我就挂了4门,当然最终补考都过了。但是人生第一次体验到挂科,当时还是蛮焦虑的。

大学的零工生活

大学期间也打了一些零工,比如去和英语机构谈合作,当过网管,做过小额贷款的地推,发过传单,也做过教育类的客服。薪资虽然不高,但是通过这些社会实践让自己能挣到钱,还是蛮骄傲的。

第一次当老师

大四的时候思维发生了转变,大四的时候要开始找实习了,我去了两个地方,第一个是去某职业学校当讲课老师,这个是我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当时我没有教师资格证,但是朋友给我说没关系,只是临时代课,后面补考一个资格证就好了,我便应来下来。需要教学生CAD和计算机,计算机这一块我到没什么问题,但是CAD我确实没怎么接触过,当时想的咬咬牙先试试便迎难而上。我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打游戏的思路去教这些学生计算机的组件是如何协作的,当时我对我的教学风格可为自信满满,可真当我站到讲台上,面对台下60多个脑袋,难免会有些紧张,声音夹杂着颤音也显得有些单薄。我一个人站在上面夸夸其谈,下面的学生却自顾自的忙乎着,有玩手机的,说话的,睡觉的,面对我的眼光却毫不在意。那一刻,我似乎体验到了当老师的不易与无奈,仿佛看到了几年前大学课上的自己,对未来的人生毫不在乎。

最终未避免误人子弟,我只代课了一天便离开。但期间我还是发现了有两位学生与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女生是班长,家长眼里的听话懂事类型,还是想认真考一个文凭毕业。另一位男生则是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些想法,但是心里没底,身边也没有人给他建议。他家里没法帮衬,只能靠自己,想学计算机,但是不知道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我当时给他的建议是学Java,可以去自学或走培训,对应的教材信息我也给他提供了,一定要趁早。这是2016年的春天,当时还是属于APP后半场时代,Android和IOS在市场上相对吃香。也不知后来他是否有听进去。

第一次尝试大厂

当时大四实习时,我投了几家公司,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是去百度做网络方向的工程师,当时我拿到了面试机会,说实话当时运气是真的不错。但是我的基础实在是太薄弱,对网络方面的理解还停留在计算机网络的书本理论,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几个回合下来我就招架不住了。不出意外,我没过!

虽然面试过程有强调过自己学习能力不错,适应性强。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是面试官,每当遇见的候选人用相同的语句回应我的时候,这样的表达无疑是无力的。学习能力强是主观表达,还需要客观的案例补充。比如你如果真的学习能力不错,你应该提供相应的案例来证明自己,比如会什么工具,参与过什么活动,拿到什么成就,这些是学生时代能够证明自己学习能力的最好证据。

第一份工作

在大厂失利后,我也十分焦急开始了海投。幸运再一次眷顾了我,由于从小深受日漫文化的影响,从初中开始,我便开始自学50音图,最终在大三上学期的时候,同时考过了英语六级和日语二级。因为日语有等级证书的原因,这给了我很大的加分优势,最终我加入了一家日企软件公司。我记得当时我的工资是5k一个月。

进入公司后,我又遇到了一位不错的mentor,算是真正带我入门软件工程。我在期间学习到了不少这方面的新知识和方法论。从一个只会书本上应试知识的“编程仔”,到逐渐理解软件工程的复杂性与现实业务的价值,我的成长始于一线代码,也扎根于真实业务。入职初期的三个月,我几乎都在编写单元测试,而后逐步独当一面,承担核心业务开发。这便是我2016到2019年的故事,也恰逢微服务与SaaS架构风靡的时代浪潮,这段经历成为我职业生涯的起点。

続く!